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浅谈三国儒将名相陆逊被孙权责骂而死的政治悲剧形成的原因

时间:2023-07-10 12:18:42来源 : 中华网热点新闻

陆逊是三国时期比较传奇性的一个人物,无论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还是史学著作《三国志》中,都对陆逊有着极高的评价的。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只给诸葛亮和陆逊两位大臣单独立过传,可见,陈寿认为陆逊的政治地位完全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资料图)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在晚年的时候却被孙权派使者几次前去责问,最终使得陆逊气愤而死,可以说,陆逊的死是一次严重的政治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陆逊作为"世江东大族"的身份地位

江东陆氏一直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这就导致孙权对陆逊抱有天然的隔阂,东汉末期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陆逊的从祖陆康的庐江太守的势力应该还是很大的,当时陆康还有能力与袁术一较高低,袁术为了征服陆康,派遣当时投靠袁术的孙策前去攻打庐江,陆康不敌,陆氏 "宗族百余人 , 遭离饥厄 , 死者将半 "。

在这场军事对抗中,陆逊不过十几岁,如果不是事先被安排回到了家乡吴郡,估计也会受到波及。

尽管陆康在庐江之战中,被孙策打的体无完肤,但是并未彻底剿灭陆氏宗族,陆氏宗族本身就以吴郡为根基,陆康死后,陆康的少子陆绩成为宗族首领。

陆绩作为陆康的儿子,与后来入主东吴的损失政权并不亲密。

孙权家族虽然坐镇江东三代,实际上掩饰不了孙氏家族没有根基的事实。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社会,门阀势力比想象的还要厉害,袁绍四世三公,所以,人家就能一呼百应,曹操、刘备、孙坚是白手起家,就要费很大精力去创业,据说孙坚当初单枪匹马的去干倒一群水贼,他要是有兵,至于一个人去打吗!

孙策为了获得江东士族的支持,对陆氏采取联合的态度,所以,在孙策时代,陆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陆逊作为陆绩的侄子,在宗族内本来是没有多少地位的,但是因为没有背景,反而积极与孙氏集团联合,这使得陆逊一方面得到孙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陆氏家族内部亲孙派人士的支持,使得陆逊成为陆氏家族的实际领导者。

等到孙权执掌东吴政权的时候,更加意识到,联合江东豪族的必要性,为了拉拢陆逊,孙权还将孙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陆逊。

由此可见,孙权与陆逊的联合其实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里面有着很多利益方面的交换。

陆逊在东吴政权崛起过程中立下的功劳

在陆逊与孙氏家族联姻之后,使得陆逊能够名正言顺的参与到江东政权的建设中来。

陆逊在早期对东吴政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讨伐山越的过程中,稳定了东吴政权的形势,另一方面是在荆州之战中,辅助吕蒙取得重大的胜利。

然而对于陆逊来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孙权所倚重的心腹大将吕蒙意外去世,吕蒙的死对孙权打击很大,我们小学的教科书中有一篇"孙权劝学",就是将孙权对吕蒙的培养。

在吕蒙去世的时候,《三国志》中描写孙权:"时权哀痛甚 , 为之降损 "。

紧接着,荆州之战不久,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这场战役对东吴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稍有不慎,必将满盘皆输,然而此时东吴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周瑜、鲁肃、吕蒙这样能够威望高的人相继去世。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任用陆逊执掌大局,颇有些意味。

东吴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早已成名在外的刘备,蜀汉又是打着替关羽复仇的旗号,可谓来势汹汹,孙权任用陆逊,显然是有点不得已而为之。

假如孙权在的话,或许还能镇住陆逊,假如孙权一走,江东都没有人能够镇得住陆逊,在临死之前带走陆逊,也算是一种为政权平稳过渡不得不做出的一些牺牲。

把障碍留给儿子去解决的皇帝,其实都不是对儿子负责的皇帝,自己能动手的事情,就不要让儿子去挨骂了,比如乾隆留和珅,压根就不应该的事情。

总结:

可以说,陆逊这样一个对东吴的江山社稷都起到重要性的人物,为东吴的发展做出如此贡献,最后却被责问而死,显然是有着极大的悲剧成分的。

这里面除了陆逊的因为外,也有孙权昏庸无道的一面,孙权晚年 "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大概也就是这种情况吧!

不管是对谁都有一种猜忌,不放心,假如孙权能够更好的处理东吴内部之间的关系,相信陆逊的结局绝不至于这么悲剧。

然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陆逊却把握战机,极大的重创了刘备,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的第三次大战,影响力相当巨大,陆逊建立的功劳必然是:"及至破备 , 计多出逊 , 诸将乃服 "。

通过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场战役,陆逊均重创蜀汉,使得蜀汉政权再也没有胆量打东吴的主意。

陆逊随后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后来在石亭之战,又打败曹休,这样的功绩在三国时期,即使是人人都吹的诸葛亮也是没有的。

可以说,陆逊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已经是仅次于孙权。

总结来说,陆逊在东吴政权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重创蜀汉,抵御曹魏,陆逊作为东吴的社稷之臣,最后却被孙权责问而死,显然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

参与到争储风波当中,遭到孙权的猜忌

孙权逼死陆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逊参与到了东吴政权的最高权力的斗争当中去了,孙权晚年的时候,东吴政权出现党争,孙权纵容鲁王孙霸,使其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地位,致使鲁王也想争夺皇位。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皇储互相倾轧,孙权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缓解两个人的矛盾,然而鲁王孙霸却并不想就此收手,不搞事情的话就彻底失去了储君的争夺权,陆逊虽然表面上说要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实际上陆逊还是站在太子一边的。

驻扎在荆州的陆逊上疏要求回到都城,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陆逊此言一出,明显是增加了太子一方的声威,支持太子的大臣借机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嫡庶之分,实际上就是要打压鲁王孙霸。

陆逊当时在朝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孙权因此感到很为难。最终咬咬牙,拒绝了陆逊的上疏,这被鲁王看来是一种信号,一种想要废太子,而立自己的信号。

随后鲁王联合杨竺,开始展开争储的斗争,当时杨竺公开诋毁陆逊,罗列其二十条罪状,并且声称其与太子结党营私。

随后孙权就开战了对陆逊的惩罚,先是将陆逊的嫡系,以及太子的近臣全部流放,并且派内侍多次去责问陆逊,陆逊气愤不过,不久去世。

其实,这种大臣参与到皇储中的例子,在三国时期并不少见,其下场都不太好,最有名的当属曹魏名士杨修就因为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争储,结果被曹操处死。

陆逊位高权重,功高震主,遭到孙权的忌惮

其实前面所说陆逊参与到皇储之争,也并非根本性的原因,只能算作是直接性的诱发因素,真正导致陆逊其人政治悲剧的,是本文上面前两段内容,那就是陆逊位高权重,而又功高震主。

陆逊的作为江东大族,与孙权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复杂,一方面孙权希望借助江东大族来帮助他,因此不断拉拢陆逊,不断抬高陆逊的地位;另一方面,江东大族与孙氏政权并非同气连枝,也有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孙权想要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也好,想要固守江东也好,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必经之路,这对江东大族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双方一开始的合作是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东吴政权还能保持团结,一旦没有战争,内部就会出现倾轧,陆逊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性人物,在江东大族内有着举足若轻的影响力,这是孙权所忌惮的。

在孙权一点点老去,政权能否平稳过渡,对孙权来说也是一种担忧。

本来就已经有着江东大族的背景,陆逊还能屡屡创造功绩,无论是对内统治,还是对外军事,陆逊都是全能型的人物,并且是东吴第一重臣,文化素养高,智商在线,尤其是陆逊只做对的事情。

陆逊的身份、地位、智商、功劳,在晚年的孙权眼里都是一种随时可能取代孙氏家族在东吴地位的人物形象,对于陆逊,他不能不防。

去年张艺谋拍了个叫《影》的烂片,说点大话,纵横写文章最擅长的就是根据影视来讲历史,分析剧情也不是什么问题,然而这部《影》当真是让人看着云来雾绕的,不知所云。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